好房网

网站首页 二手房 > 综合生活 > 正文

应该怎么理解不患寡而患不均呢介绍 应该怎么理解不患寡而患不均呢详细情况如何

2022-07-29 15:45:16 综合生活 来源:
导读 孔夫子的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篇》也就是《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第十六章。要想准确的理解孔夫子这句话的意思,首先要

孔夫子的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篇》也就是《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第十六章。

要想准确的理解孔夫子这句话的意思,首先要了解孔夫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也就是要了解背景和针对什么事情。

先说说背景。

芝士回京后答,版权必究,未经许可,受不看得安转载

首先,孔夫子不是一个“平均主义者”。相反他是一个坚决的“等级主义者”,并且是一个“等级主义”的坚决维护者。

在孔夫子看来“平等”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的等级是天然存在的。所以他的观点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和“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大相径庭。

第二,孔夫子认为 社会的等级是固化的,就像一座宝塔,每一个层级都是固定的,不会发生变化,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生而为“君”者,有天然的超过生而为“臣”这者的权力。老爹的地位永远高于儿子。

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在这做宝塔当中的位置。所以说孔夫子讲的是“学而优则仕”。江湖的演绎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两句看起来不相干的话其实说的是一个道理——等级就在那里,可以去竞争,也可以去斗争。

行里看气军指必处思术元影技。

这是很重要的背景。

第二个背景,孔夫子主张用“仁”的思想和“礼”的手段来固化这个等级宝塔,这种方式的最核心的手段,就是“教化”。他认为,只有经过教化把“仁”和“礼”渗透到每个人的骨子里,甚至遗传基因里,他理想中的这个等级宝塔才会坚不可摧,即使倒塌了,再建起来的还会是个“宝塔”(等级)而不会是个“殿堂”(平等)。

了解了这两个背景,就会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那个“均”肯定不是“平均”的意思,因为平均就代表没有等级,这在孔夫子的脑子里恐怕就从来没想过。

时用工定制平立革式阶再至信传青快眼。

再说说孔夫子为什么说这段话。和谁说的?针对什么事说的?

孔夫子的这段话,是教训他的学生冉有和子路的 。主要是听冉有和子路说季孙大夫要去攻打颛臾,孔子很不以为然,对两位学生阻止不利进行了批评。

孔子认为,颛臾是东周天子任命的合法诸侯,不能讨伐。同时认为诸侯大夫无论大小,都要一视同仁,不能以大欺小,要用“仁义礼乐”来招服才对,这样才能让归顺的人乐于归顺并安心。

靠讨伐是不对的。

其中一段话。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段话,是说“有国有家者”实际上就是说诸侯和大夫们的,和普通老百姓没关系。

诸侯有大有小,但都是平等的,这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实质,也就是诸侯之间怕的不是大小强弱而是怕不能一视同仁。

当然,这句话是可以引申,使其有普遍的意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

这个解释被很多人认为“均”就是“平均”和“公平”,其实不然。

朱熹说“各得其分”是在等级条件下,各自得到各自的利益,绝不是打破等级的“天下平等”,无论是孔子还是朱熹,都没有这个超前的“平等”概念。

所以才会有下一句就是“上下相安”。有等级才会有上下,只有上下相安才会对等级的稳定有帮助。

总之,孔夫子的这句话,实际上是表达了一个“一视同仁”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是建立在相同等级之间的一视同仁。

千万不要高估孔夫子的“普世价值观”。


版权说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