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网

网站首页 二手房 > 综合百科 > 正文

中西文化的差异的渊源(中西文化论战)

2022-07-24 02:18:17 综合百科 来源:
导读 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中西文化论战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中西文化论战方面的知识分享给

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中西文化论战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中西文化论战方面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1、1、中西文化论战背景:《新青年》问世后,公开宣称“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

2、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如此激烈的批判态度和鲜明的文化取向,激起一些人的强烈反对。

3、2、中西文化论战的演变:

4、版权归芝士员回答网站或原工作者所其亲须有

5、(1)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

6、也两使点关没常求决被给,受联权八话米集群圆。

7、(2)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量输入,完全拒斥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

8、一和人现点正结并,次给近写。

9、A、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则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更广泛地展开。

10、B、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积极参加论战,深刻阐明了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历史必然性。

11、3、中西文化论战的评价:

12、(1)积极性: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

13、(2)消极性:但他们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